中华鼢鼠是农、牧、林区重要害鼠。盗食农作物禾苗和种子,啃食树根、树皮和苗木、破坏草原植被,对农、牧、林业危害极大。但其皮张轻柔,毛致密而带丝光,可制衣服,售价很高。肉可食。亦可药用。 学名:Eospalax fontanierii Milne-Edwards。 别名:甘肃鼢鼠、原鼢鼠、串地龙。 分布:我国特有,分布于甘肃、青海、宁夏、内蒙古、北京、河北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南等地。 发生规律:春季开始繁殖。繁殖时间各地不一,每年可繁殖1~2次以上,每胎1~8仔,2~4仔常见。没有冬眠习性。
形态特征:体型较粗大;前爪特别粗大,第二和第三趾几乎相等。耳小,隐于毛中;尾较长,相当于体长的26%~27%,尾毛稀少。吻上方两眼之间有一较小淡色区,额部中央有一小白斑。头、背部呈鲜亮锈红色或灰褐色;腹面灰黑色,毛尖带锈红色;尾、足背白色或淡灰色。体背面灰褐色发亮,或暗土黄色而略带淡红色。体毛细软且光泽鲜亮,无毛向。毛基灰褐色,毛尖锈红色。唇周围以及吻部至两眼间毛色较淡,灰白色或污白色。额部中央有一块大小、形状多变的白色斑。腹毛黑灰色,足背与尾毛稀疏,为污白色短毛,乳头4对。
生活习性:主要栖息在黄土高原和次生黄土的农田、林地、荒地、山坡、草场及河谷中,尤以丘陵区分布密度最高。在海拔3800~3900m的高山草甸也有分布。终生营地下生活,夜间有时到地面活动。洞道复杂,觅食道很长,弯曲,多分支,距地面约0.1m;上有大小不等的小土丘,地表可见,直径一般30~60cm,洞道内分工明确,有巢室、便所和多个仓库,巢室在0.5~1.8m深处。独居.雌性窝较深。食马铃薯、花生、甘薯、豆类等植物及杂草根、茎等;有储食习性。 |